平台建设
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平台建设
自然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5-03-28     访问次数:

      自然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24年,基于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机制,实验室人员规模144人,其中固定工作人员99人,流动人员45人。在固定工作人员中,有教授37人,研究员23人,高级工程师16人。其中,荣获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3个,获省部级以上高端人才资助或称号15人。

实验室主要工作:

(一)实验室总体定位

      以服务国家目标、引领行业发展、搭建科技平台、突破重点领域、建立示范模式、创新科研机制为基本指导思想,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土地科技前沿,针对我国自然资源管理面临的重大问题,加快破解土地科技理论、技术与方法,大力提升土地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开放共享、机制完善、行业领军的土地科技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推动并实现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规划和利用的现代化,全面提升土地科技对资源安全的保障能力、对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和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能力。

(二)实验室研究主要方向:

      按照《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试行)》的总体要求,以加强土地利用知识体系建设为主线,紧密结合行业需求与学科发展目标,将实验室的重点研究方向定位在土地资源综合监测、土地利用变化及效应、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生态保护红线监测监管五个方面,重点解决国家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的突出问题,提升自然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1.土地资源综合监测

      面向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控的实践需求,依托全国国土变更调查等工程实施、国土调查云分中心和野外站网络建设,综合采用高精度遥感、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构建多元多尺度立体监测技术。重点开展面向自然资源管理的统一调查标准与监测技术、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土地利用变化及人类活动自动识别技术、数智化土地调查技术方法等研究,构建快速识别、精准诊断、及时响应的一体化调查监测技术体系。

2.土地利用变化及效应

      从土地资源系统角度揭示陆地表层人、自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机理,掌握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趋势和变化规律,明确我国重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和机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协调、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提供决策支撑。重点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综合分析评价,全国耕地、生态用地、建设用地变化分析,主体功能区、城市群、都市圈、海岸带、主要流域、典型县域和乡村等重点区域用地变化及效应分析,全国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等研究。

3.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

      面向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系统研究多尺度国土空间格局演化机理,完善国土空间分析评价与政策评估技术方法,构建国土空间数字化管控与优化技术体系,创新面向数字生态文明的国土空间治理理论。重点研发国土空间价值实现与增值赋能理论、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理论,研发资源-资产-资本融合的分析评价与规划模型、国土空间安全底线管控风险评估预警模型,探究人口收缩、超特大城市等机理辨识-状态诊断-评估预警-规划调适全链条空间优化技术体系。

4.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

      立足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构建资产清查-储备赋能-评估核算-资产配置-市场交易-收益分配-考核评价-维护权益的全链条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技术路径。重点研究支撑自然资源资产智慧数字平台构建的资源调查、地籍调查以及资产清查数据互融互促的集成衔接技术模式及标准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全类型价格评估与价值核算技术体系,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负债理论与测度方法;开展面向资源要素有效供给、资产保值增值的自然资源资产配置规划技术与方法研究。

5.生态保护红线监测监管

      面向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围绕生态保护红线质量提升,创新生态保护红线格局优化、生态系统功能提升技术方法,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监测监管技术体系,支撑生态保护红线全覆盖、全要素、全过程管理。重点开展全国及重点区域生态状况调查技术研究;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生态保护红线内人为活动快速识别和生态风险预警模型;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空间响应机制与快速优化技术;生态保护红线监测及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及标准;国家数字生态保护红线平台建设等理论方法创新和技术研发。

友情链接: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